對企業公益而言,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更好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外,是否有機會,做到社會價值、商業價值并重共贏?
作者|楊 銘
編輯|劉珊珊
40年間,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。2016年,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,從 瀕危 降為 易危 。
大熊貓受威脅程度 降級 ,但保護不 降級 。并且,隨著技術推動、網民意識提高、公益形式多樣化,大熊貓保護成為人人都可參與的公益事。
保護野生大熊貓及其棲息地,就像撐開了一把保護傘,保護了與之共生的其他生靈,也保護了與數億人生存息息相關的森林、濕地等生態系統,從而保護了人類本身。 9月6日,三只松鼠在微博,與一個地球OPF 聯合發布倡議呼吁網友一起來捐 好柿 ,共同守護野生大熊貓和它的動物朋友們。
為響應 中華慈善日 的號召,諸多公益節聚集在9月。其中, 好柿仔 是微博在2023人人公益節推出的全新活動IP。與以往不同,微博除了聯合公益機構、明星、大V、運動員等用影響力帶動網友在微博 一起做好事 外,還規模化攜手諸多企業,一起在微博開啟好事之旅。
三只松鼠正是參與微博公益得 好柿 捐 好柿 的企業之一。葆嬰有限公司、安踏、零食很忙、九號公司、卡爾蔡司、東鵬特飲等150多家企業,都紛紛將今年的公益活動主場,放在了微博等互聯網平臺。
對這些企業而言,通過互聯網社交平臺更好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外,是否有機會,做到社會價值、商業價值并重共贏?
01
更多企業在互聯網平臺做公益
9月15日,九號公司發微博稱,其聯手 愛佑慈善基金會 定下的2500個柿子籌集目標已完成。并回應網友關切,九號公司捐給愛佑安生公益項目困境兒童的5萬元愛心善款也已到賬。
作為一家專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領域的企業,九號公司此前為網友熟知的是平衡車和滑板車。今年人人公益節,九號公司聯合愛佑慈善基金會,在 微博公益柿集 發起九號公司專屬好柿任務,以幫助困境兒童獲得企業提供的愛心善款。
在微博人人公益節,牽手 愛佑慈善基金 的企業,還有零食很忙。9月14日,零食很忙在微博宣布完成了2500個柿子籌集目標 這意味著,同樣有一群困境兒童將在零食很忙提供的善款支持下,獲得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。
公益事業的確需要企業資金投入和支持,但表達和彰顯公益的方式,絕不只是善款。從今年微博人人公益節來看,企業發起公益互動任務,號召愛心網友共同參與公益的方式,以及關注群體,相當多樣性。
為深入倡導人人關注女童性教育問題,助力萬名農村留守女童遠離性侵害, 守護花蕾計劃 攜手新浪微公益發起 送山里妹妹一份成長禮 專題籌款活動,已累計吸引全網2.6億人次關注,并登上微博熱搜,超140萬人次參與討論,影響力成功出圈。
其中,美容品牌五個女博士(FiveDoctors)、知名化妝品品牌悠珂思(UKISS),與守護花蕾計劃發起#送山里妹妹一份成長禮#好柿籌集。
完成好 柿 目標后,花蕾禮包能夠走進更多性教育空白的偏遠地區,幫助她們提高生理健康常識、防性侵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。
為女性發聲,表達對女性的關愛與保護,是今年諸多企業公益重點方向。來自江蘇的大禹集團,聯手 予她同行 種好柿,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女孩免費提供衛生巾以及生理衛生教育,讓女性真實被看到。
母嬰品牌Babycare則致力于解決寶媽痛點,聯手 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 ,通過 得好柿,捐好柿 ,推動社會對女性生育體驗給予更多的關注,支持更多媽媽享有更舒適、更有尊嚴的生育過程。
葆嬰有限公司牽手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 ,公益方向則是關注鄉村兒童營養健康,為愛加餐,把愛傳遞到鄉間田野,圓更多鄉村孩子成長夢。
作為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(原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)設立的重要專項助學公益項目, 揚帆計劃 是通過公益方式,將鄉村學生與愛心伙伴連接起來。上海暖陽天空健康公司通過微博支持 揚帆計劃 ,讓更多鄉村學子在愛心伙伴的支持下完成學業。
事實上,將社交平臺當成公益行動主場的,不止國內企業。
歷經百余年的滄桑巨變,創造了無數奇跡和榮譽的卡爾蔡司光學,是全球光學行業巨擘。2014年,卡爾蔡司光學與免費午餐結緣,始于對鄉村學童的共同關注。過去十年,從最初的單純捐贈,到隨后的 專業 加持,卡爾蔡司光學與免費午餐的合作形式也不斷地 多樣化 ,十年間捐出超過150萬份營養午餐。
今年人人公益節,卡爾蔡司光學同樣選擇在社交平臺進行公眾倡導,將 愛心 逐漸放大,讓更多鄉村學童免于課間饑餓,吃上熱騰騰的免費午餐,成為全民公益日又一個溫暖而又深刻的錨點。
02
多平臺開放共創公益逐漸破壁
每一份微小公益之光,都將促進每一個公益夢想的實現。那么,眾多企業在今年的公益節,為何紛紛選擇將互聯網社交平臺作為主場?
這和互聯網公益不斷創新、探索后,在公益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有關。互聯網慈善高質量發展,各大平臺在規則、玩法上不斷推陳出新,讓互聯網公益走向日趨成熟和理性,嵌入更多人的生活方式。
國內互聯網公益萌芽,大約要追溯至1995年,在商用互聯網起步元年,人們通過電子郵件群發特定群體,幫助山東一位患怪病的13歲女孩,找到了治療方案。
此后,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,互聯網公益迅速發展 特別是2009年微博上線,最早提出 人人公益,人人參與 理念后,慈善氛圍日漸濃厚,各大互聯網平臺紛紛參與公益事業,推出自己的公益節日,騰訊的 99公益日 、微博的 人人公益節 、阿里的 95公益周 、抖音的 DOU愛公益日 等應運而生。
愈加開放的生態,使各大互聯網公益平臺和數以千計的公益機構,數億愛心網友與互聯網產品攜手,點燃空前高漲的全民公益熱情。2019年,民政部首次明確指出, 互聯網慈善的 中國樣本 正在形成 。
數據顯示,從2016年到2022年9月,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累計帶動超過510億人次網民參與,累計募集善款350億元。
互聯網平臺對公益的重要性、推動力,毋庸置疑。
以微博為例,在上線之時,就憑借其社交屬性、多元化內容生態,吸引包含政務官微、明星、企業、大V在內等群體,也迎來了一大批公益機構的入駐。 安踏公益 、葆嬰有限公司牽手的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 (原名中國扶貧基金會),早在2009年9月就開通了微博賬號。
此后,微博公益成為諸多公益活動的發起地。2011年,有大V在微博發起 免費午餐 項目 目前, 免費午餐 已經成長為國內影響力較大的公益項目之一。
公益最重要的是公開化、透明化,這也是各大互聯網平臺都在積極推動公益的重點。一個例子是,從2012年開始,免費午餐項目推動開餐學校開通微博 曬菜單 。開餐學校通過微博每日更新學生伙食情況,每日公開收支信息,請網友一起監督。
可以說,正是在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下,公益透明機制才得以不斷升級,不斷增進與夯實社會對公益慈善的信任基礎。
相關數據顯示,微公益截至目前累計支持260多個公益項目,包含鄉村振興、困境人群關愛、政策普法宣傳、低碳節能環保等數十個領域。平臺助力下,公益機構、企業、明星、大V和普通網友都參與其中,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公益參與方式和敘事邏輯。
經過十多年的探索,目前微博已形成鏈接政府、公益機構、企業、明星大V和普通用戶,打通公益活動發起、傳播、參與和行動的完整通道。 微博CEO王高飛曾如此表示。
而在2023年,互聯網公益推動 中國樣本 更加普惠、可持續和開放,成為 人人可及 的公益,并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穩,公益形式、玩法和模式更是持續進化。
弱化捐款數字,讓公益場景更接 地氣 ,網友參與門檻更低,倡導屬性更加多元,是其中一個特性。
比如,今年微博 人人公益節 的一個玩法是,以 好柿仔 愛心形象為主體,打造公益柿集等多個場景,呼吁大家 一起做好事 參與用戶不一定必須捐款,通過各種簡單方式,比如簽到、轉發、發布帶話題詞原創微博、分享活動等多種任務獲得 好柿 并捐款后,讓公益參與更為輕松、有趣。
不止微公益 好柿仔 ,騰訊公益 小紅花 等也是同樣目的,用創新體系、互動玩法等的產品創新,倡導用戶,推動公益參與體驗逐漸從量變發展為質變。
捐贈方式的變化,可能會成為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方向。 一位觀察人士認為,對公益來說,玩法必須足夠輕量化、普及化,才能撬動更多互聯網海量用戶,讓公益真正走向大眾。
以往9月公益節期間,各大平臺大多都是各自玩自己的模式和邏輯。不止普通用戶、企業難以選擇,公益機構也因需同時對接不同玩法的平臺,增添許多交叉和重復性的工作。
開放共創,成為平臺共同目標。8月18日,在中國慈善聯合會傳播委員會主導下,騰訊、阿里、字節、微博、支付寶、B站等幾大互聯網公益平臺首次同臺路演,分享如何在9月開啟慈善傳播的聯合行動。
目前,各大互聯網平臺已開始嘗試打破壁壘。典型例子是,微公益攜手騰訊公益共同發起 一花一好柿畫夢計劃 ,圍繞五大主題共創畫作,講述公益故事,傳遞公益主張,整合雙平臺資源更好賦能行業,實現公益傳播最大化。
03
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如何共贏
數字科技提升了信息透明度,豐富公益表現和參與形式,人人公益成為潮流。 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期望,未來,以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、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將給互聯網公益帶來更深遠影響。
可以肯定的是,在更多網友、公益機構、明星、大V、企業參與下,將形成更加良性健康的公益生態。
從企業層面來看,承擔社會責任,參與公益,是幾乎所有企業都重視的事情。
一些企業甚至還每年發布《社會責任公報》,把社會責任、ESG作為 頭等大事 來對待。美國學者戴維斯認為,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 額外付出 ,而是一種必要的管理責任。
但不可忽視的是,企業本是以營利為目的,根據學者說法, 義利統一 才是企業最好的社會責任 除了長期可持續地履行社會價值、參與公益,另一個重要維度是通過更好的商業價值,比如給股東帶來更好的回報,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,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,驅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。
看上去矛盾的社會價值、商業價值,能否通過公益,并重共贏?答案是肯定的。
公益在增加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上有天然優勢,可以幫助企業積累品牌價值,傳遞企業價值觀 通過公益活動,企業可以收獲社會、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,市場和投資者往往也會選擇這種企業。
品牌價值提升,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重要的無形資產。不僅體現在企業的市場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上,還可能會影響經濟效益、企業文化、員工士氣等諸多方面。
蘋果成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之一,與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密不可分;更多消費者成為某品牌的長期忠誠用戶,是因為其品牌文化、價值觀與用戶契合。
因此,企業做公益,本質上可以視為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融合。 有業內人士稱。
企業通過公益,提升品牌價值,推動商業模式創新,甚至直接帶來增長的例子,同樣數不勝數。
這是一個融合、互惠共享的過程。 卡爾蔡司光學就曾表示。自2021年起,中國區成為卡爾蔡司集團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場,也是最具創新活力、增長最快的市場 背后,離不開與免費午餐基金展開長期合作的推動。
與此同時,這種品牌價值的積累,價值觀的傳遞,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助推破圈。
例如,今年9月在微博組團公益的很多企業,無論是九號公司,還是零食很忙,都因為互聯網平臺收獲了更多關注的同時,也收獲了聲譽。
像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,帶給企業更多的流量加持,讓企業公益活動更多人看見、更多用戶參與。 互聯網觀察人士林琛稱,作為國內最早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公共社交媒體平臺之一,其社交裂變屬性、信息傳播能力,是所有企業都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。
從平臺角度來看,構建更多元、開放數字化公益生態體系,對相關公益項目的流量扶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一個例子是,自2013年在微博發起公益項目起,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就與微博展開深度合作,而每次應急事件發生時,微博就會第一時間充分調動平臺流量,盤活明星、大V、企業和數億用戶參與其中。
實際上,微博等社交平臺的網絡大V、達人、媒體,這些流量和資源盤活、互動后,各種公益聲音能夠被聽見,以及被整合、放大。
同時,熱搜也會讓更多人關注到公益項目。例如,水災、地震事件發生后,多家企業就因為公益登上微博熱搜,被網友交口稱贊。
據了解,本次微博人人公益節期間,152家企業官微參與發聲,18家企業參與企業公益互動任務定制,觸發公益好柿博文超25萬條。
流量價值之外,平臺帶來的還有品牌價值加持。
微博帶來的曝光和公信力也可以為企業公益、品牌價值提升背書。 有業內人士認為,雖然不同企業有著不同商業目標、公益理念,但通過微博等互聯網平臺,卻能實現并重共贏。 當企業將社會價值、商業價值融合貫通,那么無疑會迎來企業價值的重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