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西問 | David R. Chan:50年前的一場國宴何以改變美國中餐的版圖?
與此同時,在美國社會對華人存在嚴重種族主義的時代,許多二代和三代華裔移民已高度本土化。來自早期廣東臺山移民家庭的我也不例外,因此接觸中餐的機會較少,更無法形成使用筷子的肌肉記憶。語言方面,父母為確保我英語流利純正,免遭他人歧視,不讓我學習中文。
我對中餐的興趣是逐漸培養起來的。20世紀60年代末,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大四時,我報名了該校開設的第一門亞裔研究課程,才真正對在美華人的獨特歷史產生興趣,開始深入研究美國華裔。后來雖暫停對華裔歷史的研究和寫作,仍盡可能多地去正宗的中餐館吃飯,訪問美國華人社區,延續對華人文化的探索和追尋。
自20世紀80年代起,我開始記錄在美國就餐過的中餐館,截至目前,記錄在冊的中餐廳已有7850家。
中新社記者:食物似乎成了你與自身源文化的唯一聯系,在你看來,中餐在美國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?
David R. Chan:縱向來看,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有明確的分界點;橫向來看,美國中餐隨著時代的變遷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體系——美式中餐,以及正宗中餐。
以時間為軸,第一批華人移民來美的前100多年是美國中餐的萌芽階段。19世紀中期,加州“淘金熱”引發了華人移民來美的熱潮,當時的華人移民主要由相對同質化的臺山華裔(Toishanese-American)組成。但隨著越來越多華人在西海岸謀生,當地人將美國經濟的衰落歸咎于華人,并最終導致1882年《排華法案》的頒布。
因此,自19世紀中期開始的100多年里,美國的中餐都是嚴格意義上的粵菜。同時,早期的美國華人社區在很大程度上處于“種族隔離”之中,華人聚居區是一個孤立的、在文化上與美國主流社會隔絕,同時遠離中華文化區的封閉區域。因此,代表早期移民家鄉味的傳統臺山飲食被延續和保存下來。
然而,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導致臺山菜不可避免地美國化。20世紀初,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人光顧中餐館,食物的口味已根據當地人的喜好發生改變,炒雜碎、炒面、炒飯和芙蓉蛋等菜品應運而生。
在此過程中,美國人也在反向適應中餐的口感,他們逐漸對雞肉、牛肉、鴨肉的中式做法來者不拒。在紐約等大城市,美國人對中餐的追捧很快便成為一種時尚。大約到20世紀20年代,這種“偽粵菜(pseudo-Cantonese food)”開始在美國各地流行起來,這就是美式中餐的雛形。
標簽:
推薦文章
- 如何利用一篇高質量軟文文案進行網絡推廣|悟空收錄網 1329 閱讀
- 抖音從入門到精通的運營課程(共20節) 1228 閱讀
- 抖音超清60幀視頻教程+素材+插件---【抖音全攻略教程系列1】 1285 閱讀
- 抖音小視頻入門教程:《剪映教程+實戰》全16講視頻教程 1316 閱讀
- 2022抓住巨量千川新紅利 1264 閱讀
熱門文章
- 如何利用一篇高質量軟文文案進行網絡推廣|悟空收錄網 1329 閱讀
- 《金瓶梅2:愛的奴隸》:活色生香金瓶梅 3450 閱讀
- 微信公眾號一個月只能發四次文章怎么辦 2975 閱讀
- 線上意見箱怎么弄,微信公眾號建議反饋意見箱怎么做 2864 閱讀
- ChatGPT是什么軟件?為什么這么火?與SEO有沒有關系? 2800 閱讀
發表評論
精彩評論
- 無任何評論信息!